广式月饼成了深圳特有遗产?
专家指出,“非遗”项目只保护某个企业不对,对整个行业是打击
日前,副省长雷于蓝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一些地方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眼下“非遗”“申报热”热度不减,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一些项目“申遗”成功了,却给项目自身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广式月饼’可能逐渐就成了深圳的特有遗产了,但‘广式月饼’实际上是‘广州月饼’,不是‘广东月饼’。不过,通过申报,最后国家认定的‘广式月饼’其保护单位就是深圳某公司。”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肖东对记者说。肖东告诉记者,当时申报的时候,因为广州的项目太多,“广式月饼”排不上去,而深圳的申报项目不多,月饼生产厂家推荐的“广式月饼”排上了,结果获得通过,地道的广州“非遗”“广式月饼”一夜之间成了深圳的“非遗”。
这让很多广州专家“坐不住了”。对于接受这一信息的外行人来说,这是否误导?对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来说,这是否是一次打击? 而对于某个“非遗”项目来说,争相申报或者也会带来严重后果。有关专家告诉记者,“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只有一个,争到手的企业自然成了大赢家,而没有争到手的企业或者没有去争的企业,则成为输家。如广彩,相关政府部门公布的保护单位是广州某厂。实际上,从事广彩研究和生产的企业还有不少,如某某厂等,此外还有很多作坊和个体劳动者,但公布的“保护单位”只有广州某厂一家。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说,这给同类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矛盾,“他们为此都快打崩头了”。记者了解到,申报成功后,项目保护经费以数十万元计,这对一个从事“非遗”生产的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更重要的是,这种“国家认证”,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竞争利器。正因为有如此好处,不少企业对“申遗”热情日炽。
这名专家说,国家只保护某个企业是不对的。“国家只扶持这家,等于打压了所有其他,实际上对整个行业都是打击。”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李卓祺等表示,很多“非遗”项目是跨地区、跨企业的,申报时最好能够统筹兼顾。
记者张演钦 |